那些辭職去當網紅的人,最后都虧得血本無歸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張良計 來源|張良計(ID:zhang_liangj)
這年頭真是什么火就一窩蜂做什么,毫無邏輯可言。
上周A股漲瘋了,好多人想要下海專職炒股,問我有什么建議。其中不乏許多剛畢業沒多久的年輕人,被我一頓亂懟:
“坑多,別干,滾回去上班。”
這兩天又有人問我,現在網紅經濟這么火,自己想要辭職去當淘寶主播,抖音達人,B站Up主,應該如何開始?
雖然炒股我不懂,但網紅還是知道一點門道的。所以今天的文章就來好好聊聊這個話題。
首先擺出核心觀點:
帶著投機心態去做網紅,最后一定失敗。
這跟炒股是一樣的道理。就像股票界那句名言說的,如果連大媽都開始進場了,說明你該退場了。
還沒弄明白門道就秉著一夜暴富的心態去梭哈,沒有一個能成功。
舉個例子,抖音。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抖音內部的推薦算法規則,就胡亂上陣。投入巨大精力和財力去做視頻,最后死得一個比一個慘。
不信?大家去搜搜最近MCN機構倒閉的新聞就知道了。
許多MCN公司手中握有好幾個百萬粉絲的賬號,最后卻接二連三做不下去,有的公司甚至虧損了上千萬。
一大批跟風進場的MCN公司都垮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抖音的規則和微信完全不一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抖音的視頻播放量并不與粉絲基數成正相關關系。
我們知道微信公眾號的規則很簡單,粉絲數越高的賬號,文章的閱讀量也就相對越高。
抖音不是。
它有一套獨特的“流量推薦階梯法則”。抖音上發的視頻一開始都會被平臺推薦到一個基礎流量池里。通常這個流量池里的觀眾不多,大概幾百人左右。
接著抖音會根據這幾百人對視頻的反饋(點贊,評論,完播等),來判斷它的受歡迎程度。如果合格,就會再推薦到下一層有著更多觀眾的流量池里,繼續測試它的熱度。
后面依次類推。那些在抖音上擁有百萬播放量的視頻,都是經歷了層層考驗,最后才呈現在大家面前。
這意味著什么呢?
你在抖音每發一條視頻,都相當于從0開始。一個擁有500萬粉絲的抖音賬號,和一個只有500粉絲的賬號,一開始面對的流量池考驗其實是差不多的。大家都要從最底層開始,憑借自己的內容質量來“過關斬將”。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到抖音上很多爆款視頻都來自于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號,可這個賬號后來能持續產出爆款視頻的幾率卻很小,往往都是曇花一現。
抖音的這套機制,徹底杜絕了“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的心態。
它不像微信公眾號,前期完成了粉絲的原始積累,后面就可以享受龐大粉絲基數帶來的紅利。在抖音上哪怕你有百萬粉絲,只要視頻質量不過關,一樣會被打入冷宮。
而抖音的這套流量推薦算法,是它的核心商業機密,并且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變。許多互聯網老司機,絞盡腦汁都沒完全弄明白,更不要說普通大眾了。
可許多人并不知道這一點,看到發的視頻在抖音上火了,就覺得自己天生是當網紅的料。學也不上了,工作也不干了,專心搞抖音。最后只有一開始的那條視頻火,后面做的都不見起色。
這是我要說的第一點,別把偶然當必然。
不了解內部規則的事情,不要輕易去做。
我要說的第二點,是網紅的特殊性:
它是一項非標品。
所謂非標品,就是沒有固定標準,完全根據本身特性和實際用途來定制的商品。
非標品的反面是標品,比如汽車,手機,奶粉。
國家和市場對于這些產品的規格參數、質量標準都有統一的規定。生產廠商只要照著這些標準去生產就可以了。
標品最大的好處在于,它可以大規模復制。因為標準都擺在那兒了,大家照做就行。
所以標品是有規模效益的,生產者可以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來變相降低成本,最終提升利潤。
可網紅是沒有固定標準的。你看到一個網紅火了,想模仿甚至抄襲TA的風格再做一個?
對不起,十有八九會涼。
因為你忽視了“人”,這個世界上最特殊的東西。
網紅的本質先是人,然后才是商品。而人是不能被標準化的。一個人的言行舉止背后關系著TA的成長背景,受教育水平,興趣愛好,社會經驗和技能,甚至打娘胎里就自帶的基因。
這么多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共同作用,才誕生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出來。就連雙胞胎都會有截然不同的為人處世表現,更不要說普通人了。
并且人的身上還有一個最不可預知的因素,情緒。
今天失戀崩潰了,明天和家里人吵架了,后天覺得老板是個傻X,這都會影響一個網紅對外的內容輸出表現。
以上這些,共同造成了網紅這個非標品最大的弊端:
不穩定。
因為不穩定,所以無法標準化生產;而無法標準化生產,帶來的結果就是不能規模化復制。
所以李佳琦只有一個,李子柒只有一個,羅永浩只有一個,Papi醬也只有一個。
市面上那些打著批量制造網紅概念的公司,你真進去看他們的方法論都非常原始。講的東西無外乎鏡頭動作怎么擺,粉絲互動說什么,內容選題怎么寫。
看似在用標品的思路打造網紅,實際上都是很表層的東西,無法觸達到一個網紅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反而最關鍵的對人的剖析和研究,是沒有的。包括對網紅自己的研究,以及對粉絲受眾的研究,這才是最關鍵的。
說句難聽的,大家學點心理學都比參加這些培訓有用。真想把網紅這門生意做好,把人研究透了比什么都重要。
那么一個網紅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呢?
創意能力+運營水平。創意負責生根,運營負責發芽。
創意強運營差的網紅,可以小紅一把但發展不起來;創意差運營強的網紅,也許能紅一陣但不持久。
這個規律,可以套用在任何以“賣人設”為主的行業。
隔壁的明星演藝圈就是最好的參考。
很多演技、舞蹈、唱功、或口才有真才實學的人,根本不需要大張旗鼓的全網宣傳,自己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廣告。
你看周杰倫剛出道時的音樂,創意能力滿分,驚艷程度120分。就算放到今天,也依然秒殺一眾網絡流行歌手。
反而是自己本身沒啥能力,單憑一張臉吃飯的人,即使有一個強大的運營團隊把TA強推到頂流的位置,最多也就火個一年多,后面開始頹廢乏力。
大家可以對號入座想想看,是不是這樣?
網紅也是一樣的道理。
你是做菜的也好,跳舞的也罷,如何保證自己的內容能一直有充足的創意吸引大家來觀看?今天在家烤了個澳洲龍蝦,明天做什么?如果烤龍蝦沒人喜歡看,那應該換成什么?
光內容選題這一項,就能殺死網紅們無數的腦細胞。江郎才盡才是這個行業最普遍的焦慮。
這個時候運營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許多做得不錯的網紅,對外的形象只有一個人,背后卻可能有幾十甚至上百人的運營團隊。
這就真正是在做一個公司了。
運營團隊會圍繞網紅打造一系列商業發展戰略,從內容生產,市場宣傳,再到商業合作,未來轉型的規劃等等。有的網紅運營團隊甚至比明星工作室還龐大,足見其復雜程度。
我見過最夸張的運營團隊,里面竟然還有程序員。
這個程序員開發了一套內容選題軟件,每天抓取網上的熱搜新聞、用戶評論,然后用一系列算法得出每個選題的流行潛力和創作難度,最后給到內容團隊來參考。
以上這些都說明了一個事實:
網紅早就不再是興趣,它是一項職業。
既然是職業,那么想要辭職做網紅,就跟辭職想跳槽是一個道理,一定要認真對待。如果實在想進這個圈子,我只有一個建議:
先兼職做,不要全職。
利用業余時間去試試水,研究一下平臺的規則和門道,嘗試創作幾個不同角度的內容看看效果,三個月后再來思考適不適合自己。
做任何事都不要腦子發熱,而是有勇有謀。
共勉。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張良計(ID:zhang_liangj),作者:張良計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
評論
(0條)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